村网通总站 东杜岗村 dongdugangwenlu.nync.com 欢迎您!
一场大范围寒潮来袭,全国自北向南多地的气温达到入冬以来最低值。
部分农业企业已提前感受到了“寒冬”。
“今年是企业最好的一年,也是我们受的罪最大的一年。”某主营禽类加工的农业企业负责人曹家富,如此总结这一年的经营形势。
他所说的“最好”,指的是在企业28年的发展史上,今年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是最高的;而“受的罪最大”,指的则是几家银行收紧信贷一度造成企业现金流紧张,“就像脖子被卡住,全身都没法动弹”,曹家富说。
近两年来,“去杠杆”背景下,部分金融机构为降低贷款率,对一些企业简单地抽贷、压贷或断贷,给企业经营带来流动性资金短缺问题,一定程度上打乱了企业发展规划,有些甚至造成企业生产经营陷入困境。
农业企业,特别是畜牧养殖、农产品加工类企业面临的挑战更大。产业特性决定了这类企业资金需求量大且集中、回流周期较长、利润率低、抵押物少,一旦面临流动性危机,就会导致开工不足,更有甚者经营陷入停滞状态。
主要是没钱
“资金最困难的时候,没钱买饲料。有的养殖场鸡棚里关灯9个小时,让鸡感觉是晚上,不产生应激反应,就不会起来吃饲料。”某省一家肉禽生产加工企业副总裁赵慧娟用“悲壮”二字向记者形容近两年来在资金短缺困境中搏生存的企业。
该公司成立于1984年,始终专注于主业,拥有从良种繁育、饲料加工、鸡苗孵化到肉鸡养殖和加工、冷链物流、疫苗生产等的完整产业链,曾获得“全国优秀家禽企业”荣誉,规模一度位居全球50大家禽企业前15位,也是几家世界级知名快餐品牌的重要供货商。
2016年底,该公司遭遇两家银行规模性抽贷2.8亿元,抽走了10%的流动资金。“当时都是拍着胸脯说给续贷的。” 赵慧娟说,截至目前银行拍着胸脯做出的承诺还没有兑现。
抽贷后的第一个连锁反应是其他银行的贷款利息偿还不及时,企业信用受损,一连串的抽贷断贷便随之而来。目前,该公司还有约30亿元的贷款。无力偿贷情况下,为保住苦心经营的企业,只好进行破产重整。
畜牧养殖类企业的流动资金一般主要用于购买饲料,农产品加工企业则多用于原材料采购。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,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无米下炊、产能下滑。
“开工率还不足一半。”一家面粉和挂面加工企业的董事长王刚告诉记者,今年夏粮收购时,某政策性银行承诺的一笔8000万元的贷款没有到位,导致企业无力收购夏粮。“往年都是攒足夏粮慢慢用,现在的现金流只够收十天半个月的粮,然后生产,卖了产品再收粮。”王刚颇无奈地告诉记者,公司产品在市场上很受欢迎,就是没有资金扩大产能。
同省另外一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也面临类似问题,因为某政策性银行连续三年抽贷,每年都在亿元以上,导致流动性不足,开工率不足1/3。该企业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:前两年为转型升级和扩大产能投资7亿元扩建新工厂,现在由于现金流出了问题,只能停了下来。
“政策实行没有提前量,让我们措手不及。”该企业董事长刘跃进称,面粉加工企业开工不足,也带来周边小麦市场价的下滑,“我们这里是1.2元一斤,河北、山东是1.3元。”
随着市场对农产品的消费升级,不少农业龙头企业迎来了难得的好行情。但受制于资金不足,即便有好的市场机会,企业也往往把握不住。
“现在市场行情特别好,一枚种蛋就4元。”一家成立于1988年、专注于肉鸡产业、年产值约50亿元的大型企业的财务总监康现稳告诉记者,该公司常年肉鸡屠宰量在一亿只左右,现已下滑到每月200万只了。“高峰期,我们带动的农户上万家,从去年春节前后遭遇流动性困难后,这个数字就开始下降,现在萎缩到几百家了。”康现稳说,企业无力向养殖户支付寄养费用,农户也就拒养或者直接将肉鸡买到市场上了。很显然,企业和农户一损俱损。
一些涉足农业板块的集团化公司,也有不同程度的资金紧张感。某以中药制药为主业的集团公司,涉足食品加工等众多行业,近年来虽然没有直接面临现金流紧张问题,但是明显感受到“原材料、人工、能源都在涨价,包括融资成本在内,各种成本都在涨”,企业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刘红玉告诉记者,公司的产品以山茱萸为主要原料,山茱萸的价格波动幅度大,每斤20元至200元不等,本就给企业现金流带来不小挑战。近年来,中药制药所需的山茱萸和食品加工所需的香菇,价格均有大幅上涨。
“每年3月和9月份集中收购香菇,这个时候对现金流的要求非常高,至少40%的现金流要用于收香菇。”该公司财务负责人介绍,由于产品畅销,目前企业资金压力不大,但融资成本上涨导致利润空间被挤得非常小了。“去年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上浮10%,也就是4.8%,今年上浮20%,来到了5.2%。”该负责人说,今年公司销售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2%,但由于各项成本均有所上升,利润反而有所下降。
记者调查的十余家农业企业利润率普遍偏低,一般在5%-8%的水平,意味着当贷款利率超过5%时水平时,相当部分企业已经“无利可图”了。
“去杠杆”被简单化
信贷紧缩带来的影响是全行业的,但是农业龙头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。
在记者调查的十余家农业企业中,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反映过去两三年融资越来越难、越来越贵,相当部分企业表示资金流动性压力大,不少企业将原因归结为金融机构机械性地去杠杆。
2016年以来,一系列金融行业“去杠杆”举措相继出台。政策的初衷是降低金融风险,防范高杠杆率可能带来的经济和金融危机。但在部分金融机构的操作过程中,去杠杆一定程度上被简单化地降低贷款率所代替。
业内人士分析,金融机构在选择抽断贷对象时,对业绩很好的企业“不舍得”,对经营不佳的则“不敢”,以防形成坏账,往往选择的是经营业绩不错,抵押物少,融资结构中贷款等间接融资比重较高的企业。在银行看来,这样的企业,既经得起抽断贷,指标上也似乎应抽应断,对银行落实“去杠杆”政策要求的效果“立竿见影”。
不幸的是,很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看上去就是这类企业。而农业企业被“釜底抽薪”后,对经营甚至生存带来的影响也最为明显。
“中央出台‘去杠杆’政策,我认为特别好,企业也坚决支持。但是实施过程中太‘陡’了一点。”曹家富认为,办好事也要有一定的节奏感,把握好度,不能搞90°大转弯,“好事办好了才是好事,办砸了就不叫好事了。”
曹家富所管理的企业今年被抽贷14.7亿元,一度面临资金链断裂风险,“当时有想放弃的感觉”。
抵押物少一直是限制农业企业贷款规模的主要制约因素,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信贷政策与农业产业属性的错配。旨在解决流动性不足问题的短期贷款可以维持企业的年度经营活动,无力支撑企业扩大产能或转型升级的资金所需,而且也导致企业资金链非常脆弱。
“农业企业大多没有长期贷款,一般‘短贷长用’,让企业处于一个亚健康的生存状态中。”赵慧娟说。
这不难理解。正如一个家庭,常年没有存粮,处于焦虑之中,一旦“断炊”,日子就难以为继了。特别是致力于向全产业链发展的企业,短贷长用带来高风险、高成本,转型升级路上“如履薄冰”。
农业产业中存在这样一个“融资悖论”——利润率偏低决定了企业必须走规模化发展之路,大生产规模意味着大量的现金流,往往需要大量举贷或发债,但抵押物少、融资成本上限低(低利润率使然),决定了企业必定融资难、融资贵。
不少企业意识到,只有不断延伸产业链条、优化融资结构,才能提高利润空间,抵抗市场波动带来的资金风险。但有一些企业,非常不幸地在大量投资到产业链延伸上后,或者在调整股权结构、融资结构等的过程中,突然遭遇信贷紧缩,“骑虎难下”了。
“我们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比较好,资金上没有太大压力,但是股权质押给集团公司带来的压力非常大。”某制药企业总裁吴希振告诉记者,该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曾一度遭遇“门口的野蛮人”危机,为了保住企业的经营管理权,集团公司以股权质押从金融机构融资数亿元增持了上市公司10%的股权。
“如果有3亿元左右的纾困资金,让我们置换一部分股权,集团公司就不担心银行抽贷影响股权安全了。”在吴希振看来,刚刚摆脱“门口野蛮人”阴影的企业,很难经受得住信贷紧缩的压力。
这几年,该企业一直在布局山茶油加工业,基地建设和市场开拓所需投入都不小,而油茶林进入成熟期要七八年时间。“没有资金,这块的发展就慢多了。”吴希振说。
政府加速进场驰援
“我相信农业产业始终是朝阳产业、健康产业。”“农业是有生命力的产业。”在不少企业当家人那里,紧张与乐观的情绪是杂糅在一起的——记者采访中,可以明显感受到这一点。
农业产业一头连着亿万农民的生计,一头关系到市民的日常生活,除经济意义外,还具有相当程度的政治意义、社会价值等。农业企业所面临的经营困境也引起了一些省市政府部门的重视。
自今年10月以来,政策不断发力纾解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。地方政府、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积极响应,多地政府建立了纾困基金,浙江、北京、深圳、广州等地的纾困基金已经陆续落地,加速进场“驰援”民营企业。
11月1日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召开后,各地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相继落地。据不完全统计,截至11月底,各地各部门成立或拟成立的纾困专项基金规模超过5000亿元。其中不少农业企业得益于此,度过了难关。
“被抽贷后,政府和政策性银行的信贷支持,很大程度上填上了‘窟窿’。”曹家富说,最受罪的日子就是这样过来的,企业也借此抓住了鸭产业市场行情向好的发展机遇。
“现在鸭业市场形势比较好,企业一切生产正常,同时还在积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对接,拓展新的融资渠道,增加信贷规模,推动银行及时放贷。”曹家富相信,企业从事鸭产业28年,专心经营主业,眼前的困难是暂时的。
除资金支持外,不少地方政府出台“组合拳”纾解企业资金难题。不久前,河南省许昌市100家企业银企对接专项行动第一次推进会上,24家金融机构与41家企业现场签约,金额达9.4亿元。
除100家企业银企对接外,许昌还出台了包括市级领导联系服务100家重点工业企业、市县领导联系服务100个工业重点项目、100家企业化解担保链风险在内的“四个一百”专项行动。
众品集团是许昌市一家主要从事生猪屠宰加工产业的农业龙头企业。过去几年,企业基于转型升级考虑,大量投资用于延伸产业链条。今年下半年,受信贷紧缩和非洲猪瘟疫情影响,企业陷入资金链紧张困境中。
而受益于银企对接,众品集团和绿洲农业等几家企业共获得6笔计2.7亿元的调贷资金,困扰企业的现金流问题正在得到改善。
作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大省的河南,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,强化与金融部门合作,拓宽企业融资渠道。记者从河南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,目前该部门正积极与省金融办沟通协调,将各地市筛选推荐的93个融资需求项目推介给省内14家银行进行相互对接与洽谈。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面、肉、乳、果蔬、油制品五个与农民利益和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主导行业。
在民营经济发展更充分的江浙两省,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正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民营农业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。
江苏三德利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营鸡苗培育、肉鸡养殖及加工销售。受禽流感疫情影响,该企业在短短3个月内净利润亏损达1900余万元,自有资金基本用尽,银行纷纷避而远之。
了解情况后,江苏省农业信贷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主动为其担保,企业顺利从银行获得400万元贷款,并藉此度过了难关。
由于有政府背书、“资金池”保底,放贷风险大幅降低,金融机构贷款意愿高得多了。但是,企业经过担保公司贷款,融资成本将增加多少呢?
江苏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坚持1%的低担保费率,并严格控制合作银行利率上浮水平,同时不收取用户保证金。2017年,银行利率上浮水平控制不超过10%,企业综合融资成本不超过5.785%。今年银行利率整体上浮情况下,担保公司仍将企业融资成本控制在了6.22%以下,与江苏全省农商行涉农贷款平均利率7%相比,企业贷款成本仍有价格优势。
三德利牧业可以顺利获得贷款,与企业对农民的带动性密切相关。这也是担保公司筛选服务对象时会重点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聚焦主业才能基业长青
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《史记》中,有一篇专门记叙从事“货殖”活动杰出人物的《货殖列传》。所谓货殖,即以货物的生产与交换来“滋生资货财利”,也就是今天所讲的工商业。
《货殖列传》中,司马迁记叙了当时成功的工商业者是如何经营的,并归因于“此皆诚壹之所致。由是观之,富无经业,则货无常主,能者辐凑,不肖者瓦解。”即是说,这些人的成功都是因为他们能够精诚专一地从事一个行业,将其做到极致。任何一个行业都可以使人致富、成功,生意也不限于哪个人来经营,能做到“诚壹”的人可以聚集财富,做不到的自然会破产。
由于司马迁在《货殖列传》中揭示了企业经营的基本规律,它也被视为中国企业的“财富圣经”。
记者调查中发现,相当部分在本轮信贷紧缩中出现严重经营性困难的企业,都可以归因为其不能“诚壹”。这些企业或经营不善,或盲目扩张,或转型迷失,现金流压力本就较大。一旦出现流动性紧张,就变得不堪一击。
某养鸡起家的农牧集团公司,后不仅跨界养猪,还投资了房地产、教育、电竞等众多行业。由于资金需求量大,企业采取多渠道融资,不仅有银行贷款,还有信托、保理、融资租赁等非银行融资和债券融资。信贷政策收紧后,企业迅速陷入流动性困境中。
“一个企业家做好一件事就不得了。企业应该坚持主业,不要什么好事都惦记,每个行业都不一样,即使企业家懂很多行业,但精力、时间总是有限的,顾不过来。”曹家富所在的企业28年坚持主营鸭产业链,不断延链、补链、强链,“我太熟悉鸭这个细分行业了,可能出现什么情况,该采取什么手段去处理,心里都有数。”曹家富说。
在“去杠杆”、行业周期性低谷、非洲猪瘟等因素下,河南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今年养猪的出栏头数同期增长了近70%。在本轮信贷紧缩中,虽然也面临着融资成本的上涨问题,但公司经营并未受到直接冲击。
“牧原股份布局在全国13个省,有120多家分公司,年销售收入过百亿,养猪规模全国第二,全球第三。”公司副董事长曹治年告诉记者。
如此体量的企业,能够稳健经营的主要原因是“98%的收入来自于养猪。”
当前,牧原股份年出栏生猪700万头,计划明年继续增长70%。“散户养猪和小规模的生猪企业正快速退出,给大型企业腾出了更大空间。”曹治年说,无论企业发展到哪一步,都会坚持围绕主业,不断增加科技投入,保持创新。
除业务布局上坚持主业外,农业企业还应不断优化融资结构,改变过去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的局面,合理调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比例,综合考虑融资中的中长期结合和地域分布问题,提高抗风险能力。
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,“富无经业,贵在诚壹”的经营之道同样适用。金融机构应该更专注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,并与实体经济共同成长。同时,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支持,应该契合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相应比重,特别是对带动性强、与民生问题紧密相关的农业产业,更应“高看一眼”,给予更多的金融支持。具体到金融业务中,应该充分考虑农业产业属性和企业经营特点,变“错配”为“适配”,不断以金融产品创新为企业提供更优质的融资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