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自拍晒照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东北风情八大怪之一:烟筒垒在山墙外

    信息发布者:武文录
    2019-02-22 00:31:58   转载

    东北风情八大怪之一:烟筒垒在山墙外


    东北这地方,原来有人给编出来“四大怪”顺口溜,后来又发展到“八大怪”,其它几大怪已经逐步消逝了,这个“烟筒垒在山墙外”,如今还继续存在。

    东北是满族的发源地,城乡的满族传统住宅,无论土坯草房还是青砖瓦房,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,烟筒不是建在山墙上方的屋顶,也不是从房顶中间伸出来,而是像一座小塔一样立在房山东西两侧或南窗的前面,老百姓称这样的烟筒为“跨海烟筒”、“落地烟筒”,用满语的话说就是“呼兰”,呼兰就是“烟筒”。

    呼兰式的烟筒来源于最早的长白黑水之域,生于斯长于斯的满族人,为了生存,先是搭建窝棚,然后发展成为马架子,后来发展到屋顶用桦树皮或茅草覆盖土坯房。过去的东北,木材很方便使用,有的房子墙壁也多是用树干加工后排列“砌”成的。这样的房子在屋里垒上土炕烧火以后,如果烟筒附在墙壁上或设在房顶上,非常容易引起火灾。为了防止发生火灾,人们就把烟筒设在距房子三、四尺远的地面上,中间的距离通过一道矮墙内的烟道连通室内炕洞,达到排烟效果。

    据记载,这种烟筒最早的材料,不是砖石也不是土坯,是利用森林中被虫蛀空的树干,截成适当长度直接埋在房侧,为防止树干的裂口处漏烟,用藤条上下捆缚,外面再抹以泥巴,成为就地取材、废物利用的杰作。可是,这种材料制作的烟筒经常引起火灾,火烧大了一点,烟筒就烧“没”了,人民只能淘汰掉,改为土坯垒烟筒。

    东北风情八大怪之一:烟筒垒在山墙外


    时代的发展,社会的变化,满族人走出山林后,这种烟囱也被带到东北的汉族居住区。随着建房材料的变化,逐渐改为用土坯和青砖砌筑,保持着高过房檐、下粗上细的建筑风格。土坯草房的烟筒,打远处看,像是一只大酒壶立在房山头。后来用砖砌的烟筒,为了砌筑方便,多为方形,从根部往上逐渐收敛,像一座小塔。在呼兰萧红故居的西山墙之侧,至今仍保留着那高大砖砌“呼兰”烟筒。

    呼兰式烟筒在建的时候,都距房体有一段间隔,其间有一段砌有烟道的短墙相连接,俗称为“烟筒脖子”或“烟筒桥子”。有的人家为防止冬季严寒时受冻影响排烟烧炕,有的地方还在此短墙下留出类似桥洞的空间,以便用柴禾加热以利烟道畅通。此外,在烟筒的底部烟道平面以下留出一个浅炕,俗称“狗窝”,以防逆风冷气倒灌。一些人家的烟筒顶端还往往要套上一只荆条筐避免灌入雨雪,从远处看好像戴了一只奇形怪状的帽子,别具关东民宅韵味。

    过去,呼兰式烟筒垒的都不高。一个是土坯垒的太高容易倒,二是烟筒矮,防火方便。在农村春天刮大风的时候,经常会听见做饭的妇女说:“孩子他爹,你去看看,是不是咱家烟筒没了!”实际上,并不是大风把烟筒刮没有了,是因为风大,抽劲大,把烟道油子烧着了,烟筒开始冒黑烟蹿火苗。这个时候,发现烟筒冒黑烟蹿火苗了,就需要马上浇水,或者用大盆子把烟筒口扣上,防止发生火灾。

    呼兰式烟筒在民间还有一些特殊的用途。比如有的地区冬天把鸡窝搭在常有热气通过的“烟筒桥子”上,使鸡也能住在“炕”上,冬季仍可产蛋。早些年,信迷信的人,认为烟筒根是死人魂灵寄身之处,年节时此处烧纸祭奠。家中老人病重咽气之初,儿女要到烟筒根下喊“朝西南光明大道走”,谓之“指路”。

    “呼兰”式的烟筒是关东的一大独特景观,一些文人墨客题咏东北风俗的诗篇中也常提到它。其中, 乾隆皇帝《盛京土风杂咏》“呼兰”诗中是这样写的:“疏风避雨安而稳,直外通中朴且坚”,应该说,呼兰也是皇封的地方,所以一直国泰民安。

    呼兰式烟筒成为一个东北一个城市的名字,这个城市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故乡,萧红写出来了《呼兰河传》,使呼兰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古城。如今,呼兰是哈尔滨市的九区之一,这里是一片神奇的土地,是大有发展前途令人向往的地方。呼兰式烟筒在这座城市里越来越少,先进的取暖设施更新和新兴炊具进入家庭,很少看见烟筒在冒烟,这里的天很蓝,水很绿。

    东北风情八大怪之一:烟筒垒在山墙外


    东北风情八大怪之一:烟筒垒在山墙外


    东北风情八大怪之一:烟筒垒在山墙外


    东北风情八大怪之一:烟筒垒在山墙外


    东北风情八大怪之一:烟筒垒在山墙外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